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动态 »

中心主任胡钦太:取众家技术之所长为“我”所用

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07-31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热点,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培育出许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应用催生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产品、新模式,极大丰富了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体验。中心主任胡钦太在2017年7月7日接受了《中国教育网络》的专访,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W020170707546147268529.jpg

      ”对于‘互联网+’这个词,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这种思维和理念的核心是创新,是指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变革或颠覆。”他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利用“互联网+”提升教育教学生产力

  《中国教育网络》:如今,“互联网+”被频频提及,它能给教育信息化带来哪些改变?

  胡钦太:当把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产生“互联网+教育”,这种教育绝对不是指把传统的线下课程照搬到互联网上,也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适合的激励政策,但它的发展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想真正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将互联网思维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考互联网技术可能给提升教育质量带来有效现实的途径,而不是盲目跟风。作为教育管理部门,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制定各种冰冷政策,而是应该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能够给教育带来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更符合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生产力。

  《中国教育网络》: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在全国普及,教育教学如何运用好这些工具,开展学生的学习互动?

  胡钦太:微信代表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连接功能,它是一个社交工具,受众面广,人人都有,能把所有的人都连接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微信也不只是一个社交工具,它更显著体现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平台。微信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产物,通过微信社交空间的连接特性能够产生巨大的“互联网连接器”价值,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生产力对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系统性影响。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微信的连接功能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许多应用、服务和教学工具都可以建立在微信的连接功能基础上。比如随堂测验、微信点名等工具和口语学习、拓展阅读等教学服务。当然,从教育教学应用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还需要在微信这样的连接平台上进一步构建起教育服务的整体框架,能够把连接的个人和教育全局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这些平台工具的最大效能。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反思

  《中国教育网络》: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胡钦太:第一是对MOOCs的反思。谈到信息化教学的时候,现在人们普遍想到的是

  MOOCs,甚至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MOOCs来解决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对于这种想法或观点,我个人持保留态度。

  首先,我们承认MOOCs在教育教学中确实能够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MOOCs能够把一所学校最为优质的课程或资源分享给全社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优质资源、参与优质课程学习;二是当一所学校开展学分制教育时,可能会需要MOOCs中的某些课程或者资源加以辅助,这个时候可以把MOOCs引入学校来使用。我认为此时的MOOCs只是一种资源(不是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MOOCs的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教学测评,最后完成学校规定的考试;三是MOOCs在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方面能够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个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关课程,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技能的学习,例如学习制作PPT、摄影等。通过MOOCs可以很好解决非正式学习中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实践案例,例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

  其次,我认为一所学校如果能出现一个高质量的MOOC,那么其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在学校信息化教育土壤里滋生出来的MOOCs才是好的MOOCs,而不是舍本逐末,先做一个高大上的MOOC,把学校常态的信息化教学搁置一边,这样做出来的MOOC一定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最后,再谈谈MOOCs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MOOCs的辍学率非常高,这其实是由MOOCs自身的特点来决定的,但是在我们的学分制教育或学历制教育里面是不允许存在这种现象的。因此这也充分说明MOOCs更适合非正式学习。另外,现在互联网上的许多MOOC平台还无法保留教学的过程性数据,也不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因此我们认为MOOC平台不适合当成校内的教学平台。

  第二是对智慧教室的反思。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另外一个热点就是智慧教室。

  现在我们所谈及的智慧教室,走向有点唯技术论了。一所智慧教室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经费,而这笔经费对很多学校而言就像是天文数字。投入之后,产出在哪?如果仅仅是在上级检查时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那就得不偿失了。现在智慧教室建设有一个很危险的趋向需要我们警觉,那就是智慧教室仅仅由一堆智慧设备堆砌而成,形成的是一种封闭的教学环境,其中的各环节要素也仅限于在智慧教室内部循环和使用。因此,不能将智慧教室与智慧教育等同起来。智慧教育是指在课堂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能够形成可分析可再用的教学成果。如果没有这个成果,那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就只能称之为效率工具。而在课堂中过度使用这些IT设备,也会挤占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评估。

  信息化教学的“四轮驱动”路径

  《中国教育网络》:如何有效推进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落地?

  胡钦太: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有效落地主要基于我在第二届高校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报告中提到的“四轮驱动”路径:第一,应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优化、变革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二,建设开发具有先进教育理论支撑的,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平台工具;第三,组建专业的信息化助学团队,提高师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第四,倡导混合多元、动态适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这里主要再强调三点:

  首先,从全局角度来讲,信息化教学还是需要一个学习管理平台,这样才能够加强全局性的教学管理,提高对整个教学质量的监控。学习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传统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当中发现漏洞,把握全局,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这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时,我们认为应该关注一下学习管理平台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需要向信息化教学要什么。同时需要认真地研究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和平台之间的差异和适用性,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来有机地组合利用这些模式与平台。现在很多学校仍存在目标不清、沉淀不足、盲目跟风的情况。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提高教学生产力。如果这两者没能得到提高,那就说明这个信息化教学是失败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尽管它在表面上把以教师灌输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但它在本质上是教学流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另外,谈到提高教学生产力,我们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体会。目前学校自主研发上线了统一在线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通过这个平台,很多传统线下必须分班开展的教学活动,现在可以在线上由一个老师进行统一授课和管理,节省了大量教学劳动力。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受众对象可以是多个不同的群体,教师可以根据各群体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互相交流和帮助;教学平台在新教师入校前期的教学能力培养上也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外,如果把教学平台用于学校联盟和学分互选互认,对于教学资源的均衡分布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些都是提高教学生产力的表现。

  最后,还要再强调一下,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平台是有教育理论支撑的。事实上,国外发展多年的主流学习管理平台,都是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的,不然它们无法发展到现在。像Moodle、Blackboard等平台不可能是简单地按照IT人员的想法,把一些效率工具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教学平台,而是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理论为核心的。那些由效率工具堆积而形成的教学平台,尽管它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没有把教学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关联在一起。如果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久地使用这种教学平台,将后患无穷。学生就会像婴儿吃了没有营养的奶粉一样,得不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平台是否能长远地支撑课堂教学,是否有教育理论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切记,真正的教学平台不是效率工具,是具备先进教育理论支撑的。

  形成互相促进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教育网络》:如何构建教育信息化的生态圈?

  胡钦太:我认为学校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圈之前,应该先找准学校定位,包括学校的特色、办学的方向等。以我们学校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类院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推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转化的有效整合,筹建教育信息化学部。这个学部可以由我们学校的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提供教育理论支撑;由计算机学院提供技术支撑;由信息与网络中心提供应用与工程支撑,由产学研转化单位——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跟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这样形成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面的成员就形成了互相促进的生命共同体。另外,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孤立封闭发展,必须要突破学校围墙,与“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智慧城市发展积极对接融合,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应用融合、服务融合、数据融合以及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